撰文:莊梓 時事評論員
7月1日,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城樓莊嚴雄偉,到上午7時53分,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城樓主席台,慶祝儀式隨即開始;習近平將會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但習講話之前,卻有另一人更早發言,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
他在城樓上宣讀賀詞,向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領導核心──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誠摯祝賀,並表示會更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
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卻安排讓一位民主黨派人士在習近平之前先發言,很明顯是經過精心安排,目的是為了顯示現今中國大陸雖然由中共執政,但中共不是一黨專政,大陸還有其他民主黨派,不過它們都「自覺、自願」接受中共領導──這是今天的中國特色民主制度,也是中國式「多黨制」的特點。
在7月1日中共黨慶前夕,國務院新聞辦在6月25日發表了一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
白皮書全文約一萬四千字,在「前言」中,白皮書明言「政黨制度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實現形式,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黨制度,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都指中國在人權、民主、自由、法治等方面「嚴重滯後」,跟普世價值有一大段距離,而導致如此現象的主要根源,是因為中共統治是一黨專政,沒有其他政黨制衡,是近乎專制獨裁式的政權。
從2000年開始,國務院新聞辦就以「白皮書」的形式,不斷闡明中國在一系列重要政策和議題上的立場和論述,例如在2005年首次發表《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2005年5月24日),接着不停有「更新版」;
2005年也推出了首部討論民主的白皮書:《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2005年10月19日),此外尚有《中國的政黨制度》(2007年11月15日),又有《中國的法治建設》(2008年2月28日)、《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在理論和實踐上為中共的人權、民主、自由、法治等議題建立「中國版本」的說法。
按照中共的論述,中國具備了「現代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特點──就是多黨制,基於這套「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外界不能再指摘中共是一黨專政!
共產黨領導 多黨派合作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和八個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形成「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政治格局。現在看來,這個中國多黨制模式,將會成為指導日後香港和澳門在政治體制改革時的藍本。
曾幾何時,香港政改應該效法美國模式還是英國模式,不知爭拗了多少年,但結果都是不了了之。按照《基本法》,香港未來的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選舉,都以邁向全面普選為目標,但一旦實行普選,如何可以確保中央屬意的人選一定可以勝出,在制度設計上難度極高。
《港區國安法》出台之後,北京掌握了確保愛國者治港的DQ大權,反對中共的勢力已不可能立足,未來要落實普選,已經消除了最大阻力。然而,香港未來仍然會有不同政黨參與各種選舉,它們可否成為管治香港的執政黨?建制第一大黨民建聯曾經建議,香港應該容許政黨政治,特首可來自某個政黨、上台之後委任黨友出掌各司局;換言之,是由政黨上台執政、組織政府。
按中共的邏輯,中國(包括港澳)只能有一個執政黨,就是中國共產黨,港澳雖有兩制,但主要是經貿上的制度差異,在政治體制上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澳門的立法會選舉,或許可以看出個端倪。澳門立法會選舉在今年9月12日進行,澳門選管會在7月上旬宣布,有6組直選參選名單共21人(基本上都屬於民主派),被裁定失去參選資格(即香港所說的被DQ),澳門選管會主席唐曉峰公開交代了參選人7項入閘條件〔見表〕。
其中包括了「要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等「大路」要求,但也有些非關主權和國家安全的規定,例如:「若有事實證明參選人或候選人曾經作出惡意攻擊或抹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所通過的立法、解釋或決定,依法視為無被選資格。」如此說來,北京的官方決定、包括人大及人大常委,都不得受到質疑,違者一律不得入閘參選。
唐曉峰還作了補充:參選人要擁護《基本法》、擁護《憲法》及「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則,還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事實上,中共在澳門各個領域早在回歸前已植下深厚影響力,民主派能夠「鑽空子」的機會微乎其微。香港因2019年反修例風波觸發社會動盪,中共才推動訂立「《港區國安法》」、所有參選人要進行資格審查,但澳門一向風平浪靜,為何仍要DQ所有非建制派參選人出局?
澳門立法會共有33個議席,14個經直選產生、12個經間接選舉產生,尚有7席由特首委任;現屆澳門立法會民主派僅得四席,議會的風險「低且可控」,但中共仍然要「清場」,可見在港澳兩地的政制發展上,趨勢將會是愈來愈緊,澳門也不例外。
澳門通過23條國安立法已近10年,加上民主派在議會佔席位少,對澳門政府施政完全構不成威脅,北京仍然要把澳門的民主派徹底清除出局。有澳門的先例,香港今年12月立法會選舉泛民陣營的成員能否入閘,出現了很大的變數。
香港特區政府把立法會內泛民議員「驅趕」之後,到底年底的選舉泛民政黨成員可否參選,似乎仍沒有定案。建制派內有聲音指,泛民政黨內也有愛國愛港的成員,他們應該可以參選,讓他們在議會內發出另類聲音。
今年2月28日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南下深圳,聽取關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及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意見,曾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被政界稱為「左王」的邵善波在會後公開表示,《港區國安法》出台後「反對勢力」已不再形成巨大力量,立法會內泛民已近絕跡,「在此情況下,(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不要overkill,令(香港)病人變死人。」香港年底立法會選舉泛民的命運如何,至今仍然未知,但澳門的做法,又是否算是overkill?
有先例可援,安全系數高如澳門,中共仍然要求澳門政府徹底清場、泛民背景的議員一個不留,「問題複雜得多」的香港特區,難道參選資格甄別會比澳門更寬鬆?香港泛民政黨應該仔細閱讀澳門選管會開列的7大「入閘」條件,再評估自己可以「入閘」的機會,如果一廂情願以為北京會容納少部分泛民議員在議會作為「點綴」,可能會完全捉錯用神。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雖然容許中共以外的八個民主黨派繼續存在,但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不容挑戰的。值得留意的是,中共「認可」的8個民主黨派,是長期與中共「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認同及擁護共產黨領導和執政的政黨,按《白皮書》表述:「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反對黨,也不是旁觀者、局外人,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與國家治理的參政黨。」
套用在港澳的現實,特區政府就是代表中共執政的權力核心,民主黨派就是各個建制政黨(在澳門就是各「愛國社團」),它們在特區政府領導下參與香港/澳門的治理。至於過去的泛民政黨,它們並不是跟特區政府(中共)「肝膽相照」的政治團體,在新政治體制下,它們將會被排除出局,不能參與香港的管治!
循此思路,香港的「民主黨派」其實是民建聯、工聯會、經民聯、新民黨,以及一批「無黨派」人士(主要來自功能組別的愛國愛港人士);自由黨的處境比較尷尬,在2003年23條立法一役,自由黨田北俊最後一刻倒戈反對條例上立法會,至今令愛國愛港陣營耿耿於懷,如果自由黨被排除在「本地民主黨派」之外,它的政治前景將會極為黯淡。
——節錄自8月號《信報財經月刊》